?。鄣湓矗? 《說苑·建本》:晉平公問于師曠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學恐已暮矣。”師曠曰:“臣聞之,少而好學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學,如炳燭之明。炳燭之明,孰與昧行乎?”
?。鄣淞x] 炳,光明;燭,蠟燭。“炳燭之明”,即點燃蠟燭照明。后人便以“炳燭之明”比喻“老而好學”或“晚年好學”、“暮年好學”。今天又比喻“活到老學到老”。
[典實] 晉平公姬彪,乃悼公之子。晉悼公可謂晉霸業(yè)中興之主。平公繼位,可以說是子承父業(yè)。他與楚國爭霸,曾敗楚師于湛阪(今河南平頂山市北);后又伐敗齊師,平息了欒盈曲沃之亂。先后在位二十六年。年逾七十,還想學習,又怕老而學無所成。于是,便求問于師曠。他說:“我已經(jīng)七十歲了,想學習已入暮年,恐怕學不成了。”師曠說:“人老了,時間不多了,為什么不點燃蠟燭日夜用功呢?”平公說:“你怎么敢戲弄我?”師曠說:“我怎么敢戲弄國君?我曾聽人說,少年好學習,如初升的太陽;壯年人好學習,如日到中天(即日當午);老而好學,如蠟燭之明。蠟燭之光雖暗,但它總比摸黑強多了。”平公聽后說:“你說得對,說得好!”后人便將“老而好學,炳燭之明”,謂“老而好學,學而不倦!”